情绪化进食这东西,藏在生活里,像个狡猾的小偷。压力、无聊、焦虑,哪一个都能让人打开零食袋。专家说,这不是肚子饿,是大脑在“喊救命”。压力来了,身体分泌皮质醇,催着你找高糖高脂的东西吃。数据摆在那:现代人80%的暴食,都跟情绪有关,不是真饿。

拿退休的张阿姨来说,闲下来没事干,手就往薯片袋子里伸。她说:“吃点东西,心里才踏实。”这叫无聊型进食,大脑想要点“快乐因子”。可薯片吃完,血糖像坐过山车,腰围也悄悄变大。张阿姨后来才发现,嚼零食的快乐,撑不过半小时。

还有焦虑型的人,最爱“补偿”自己。舞蹈老师小林就是这样,跳完舞觉得自己辛苦,总得吃顿夜宵“犒劳”。结果呢?体重不降反升,裤子都得换大号。她懊恼地说:“我明明那么努力,为什么还胖?”答案简单:她吃的不是饭,是情绪。

怎么破这局?有个法子叫“正念饮食”。下次想吃东西,先停5秒,深呼吸,问自己:我真饿,还是心情不好?然后看看食物,闻闻味道,嚼20次。外卖小哥阿强试过这招,本来想点奶茶,发现自己只是渴了,喝杯水就没事了。这招听着简单,管用得很。

还有个小妙招:别在家里囤零食。想吃?出门买!这10分钟的路,够你冷静下来。数据说,80%的人走出去后,都懒得买了。张阿姨现在家里只有水果,想吃薯片得走两条街,懒病一犯,她就放弃了。

每天记个“情绪日记”也管用。用手机记下吃东西的时间、心情,过几天你会发现规律。比如,周末暴食比工作日多一倍;心情低落时,九成会挑巧克力、炸鸡这种高热量食物。阿强靠这个找到自己的“雷区”,现在周末主动约朋友爬山,吃零食的瘾小多了。

说到底,情绪化进食不是“馋”,是心里的小空洞在作怪。填满它,不一定靠吃的。找点喜欢的事,比如运动、画画、聊天,都比零食强。小林现在跳舞时满脸笑,比吃夜宵开心多了。她说:“我以前觉得吃是奖励,现在发现,跳舞才是对自己最好。”

中国这几年也在推健康生活。社区里常有免费的心理讲座,教大家怎么跟情绪相处。政府还出了不少政策,鼓励学校开营养课,让小孩从小学会管住嘴。这些事儿听着小,加起来却能让更多人少走弯路。